"

菩提萨埵

"

菩提萨埵,梵文Bodhisattva的音译,略称菩萨,意译觉有情、道众生、道心众生。《翻译名义集》卷一引僧肇释:菩提,佛道名;萨埵,秦言大心众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萨埵。引智释:用诸佛道,成就众生故,名菩提萨埵。引法藏释:菩提,此谓之觉,萨埵此曰众生。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众生。意谓修持大乘六度,求无上菩提(觉悟),利益众生,于未来成就佛果的修行者。

菩提萨埵——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众生

菩提萨埵——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众生

菩提萨埵是什么意思?

菩提萨埵是什么意思?

很多人在读诵佛教经典的时候,几乎都会发现在佛经中有“菩提萨埵”四个字。最常见的心经中也是有菩提萨埵的,那么菩提萨埵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是从梵文翻译过来的名称。正确的翻译,菩提就是“觉悟”;萨埵就是“有情”,有情也可以理解为入世。所以菩萨是大乘道,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很多人误认为修行一定要剃个光头住在深山老林,其实不是。如果熟读佛经,懂得当年释迦牟尼出家的初衷,再看看观世音菩萨一身的装扮,穿华丽服饰,戴金银首饰,叮叮当当……便知。

菩提萨埵是什么意思?

中国佛门不同宗派源远流长,法门众多,而且自成体系,有些是显教,有些是密法,如来说,成佛有八万四千个法门,当然修法不一。很多人欺骗自己欺骗别人,误把“法门”当“本体”,搞得神神秘秘、神乎其神,最后弄得自己也神神化化,神经兮兮。有的只重法事形式,有的盲目膜拜迷信,这种“我执”其实是背离大乘菩萨精神的。

佛法是一种教育的方法,还是常说那句话:“如果能降伏己心,生活就是一场修行,就是佛法。”它从来就没离开过我们的生活。只是我们自己要渐修践行。

菩提萨埵是什么意思?

上面就是关于菩提萨埵是什么意思的讲解了。我们平时修行佛法的时候一定要按照仪轨来修行,而且我们要记得在念诵完佛经或者是做善事之后一定要进行回向。

...查看更多
“菩提萨埵”:觉破世间的一切都不可得

“菩提萨埵”:觉破世间的一切都不可得

相信很多人都是听说过菩提萨埵的,这是非常常见的,主要出要在各个佛经中。菩提萨埵略称“菩萨”,意译“觉有情”、“道众生”、“道心众生”。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关于菩提萨埵的讲解。

果德分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提萨埵:觉有情

“菩提萨埵”是梵语的音译。菩提意译为“觉”,萨埵意译为“有情”,合起来就是“觉有情”。意思是,觉破世间的一切都不可得。因为我们的妄想执着,误以为世间的一切都是实有,从而妄造苦业。我们修行,就要“觉”破这个虚妄的“有情”,恢复自己的觉体。同时,还要觉破他人的情见。即所谓“自觉觉他”,共同登上不生不灭的涅槃彼岸,故为“觉有情”。略称菩萨。

“菩提萨埵”:觉破世间的一切都不可得

“萨埵”又翻译为:勇猛精进,堪承担如来家业者。所以,此处所说的菩萨——菩提萨埵,不是权乘菩萨,不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等菩萨,也不是藏教、通教的菩萨,而是指已登佛位的明心菩萨。这些大菩萨以自性的金刚般若照破了一切,他已了悟上面所说的五蕴、十八界等等都了不可得,并已超登彼岸,实证“心无挂碍”的受用。故又名“开士”,或者“大士”。象我们平常所说的观世音菩萨,又称观世音大士、白衣大士。

修行因地要正不可贪图名利

我们应该知道,修行不是图名图利。名利是生死毒药。名利心不死,则永无出头之日。因此,修行因地要正。一定要在自性上着力、下功夫,老老实实地真参实究,而不要在神通奇特、出语玄妙上去攀求。因为这些都是枝末,不是根本。若根本不明,枝末无论怎样繁茂昌盛,也不可靠、不牢固。就象在沙滩上建百丈高楼,基础不固,一经风吹,便倒塌了。若不明白佛性是怎么一回事,般若是什么作用,任你出语玄妙、神通多端,也挡不住生死。

“菩提萨埵”:觉破世间的一切都不可得

上面就是关于觉破世间的一切都不可得的讲解了。现在的很多师兄都是在修行佛法的,我们若是想要学习佛法的话一定要特别认真恭敬,而且我们也是可以和师兄们一起修行的。

...查看更多
真正是菩提萨埵,不必说:你看我是菩提萨埵 | 心经非台颂解

真正是菩提萨埵,不必说:你看我是菩提萨埵 | 心经非台颂解

相信很多人都是听说过菩提萨埵的,菩提萨埵略称“菩萨”,意译“觉有情”、“道众生”、“道心众生”。而且在心经中是有着菩提萨埵的说明的,很多法师开示过菩提萨埵,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

并不是把这三苦、八苦没有了,就可以了生死、出轮回,要怎么样子呢?

要把见爱苦了了、欲爱苦了了、色爱苦了了、无色爱苦了了、无明爱苦了了,这五住要究竟,二死永亡,才能了生死。

五住,就是方才说的,也有的叫见爱住,就是见爱的烦恼;欲爱住,欲爱的烦恼;色爱住,色爱的烦恼;无色爱住,无色爱的烦恼;无明的烦恼,这是五住。

怎么叫“住”呢?“住”就是坚牢、坚固的意思,在这儿不动了。

譬如这个“见”,你一见到这个境界,就对境起贪爱,对着这个境界生出一种贪爱心。没有看见的时候,没有这种贪爱,一看见了生出一种贪爱,这叫“见爱住的烦恼”。

欲爱住这是欲界天,色爱住这是色界天,无色爱住这是无色界天。这无色界天虽然它寿命长,但是烦恼还没有断,无明也没有断。

无明爱住是无明烦恼。这五住也叫无明苦、无色爱苦、色爱苦、欲爱苦、见爱苦。

我们一般人都着住到这上面,着住得非常坚牢,所以叫五住。这五住的烦恼若详细讲,很久也讲不完的,现在就讲讲这个名字。

二死永亡,“二死”,有的没有听过经的人就说:“喔!二死,要死两次?”这个是两种的死,不是死两次。

人有两种的生死,不是一种的生死。两种的生死是什么呢?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

什么是“分段生死”?就是你有你一分,我有我一分,这叫分;你有你的身段,我有我的身段,这叫段。

我五尺八寸高,他就六尺多,比我更高,所以我叫他将来作一个高僧,现在还不是高僧,等将来。

真正是菩提萨埵,不必说:你看我是菩提萨埵 | 心经非台颂解

由生那一天到死那一天,这也是一段;由你脚下边到你头上边,这都是段,这叫“分段生死”。

“变易生死”,四果阿罗汉断了分段生死,但还没了变易生死,这变易生死要菩萨才能了。

“菩萨”,说起这菩萨的名是很神圣的,中国人说菩萨,这是一个简称,具足就叫Bodhisattva(菩提萨埵)。

有的人不是菩提萨埵,他却自认他是菩提萨埵;有的人是菩提萨埵,他却不承认他是菩提萨埵。

你看!这很奇怪的,不是菩提萨埵,他说是菩提萨埵,是菩提萨埵,他说不是菩提萨埵,你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不是的,他又说是;是的,他又说不是。不是的就不是,是的就是,不用说。

那菩提萨埵不是自己卖招牌,自己卖报纸说:“你认识我不认识我呀?我是菩提萨埵呀!”不是这样的,是怎么呢?

这个菩提萨埵,要存菩萨心肠、行菩萨行,做菩萨事,不是口头上说:“我是菩提萨埵。”就是菩提萨埵了。

在口头上说“我是菩提萨埵”的,那就是魔障鬼、业障鬼。

为什么呢?就好像有一些个邪神外道扶銮的,他就冒充“我是关帝公,关帝公来了!”

其实怎么样?其实他只是个小鬼,甚至于连小鬼都不是,他就是一个畜生变的,那种邪知邪见的黄皮子,就像《法华经》讲的那个鼬鼠,它去冒充这个神、那个神的。

真正是菩提萨埵,不必说:“嘿!你看我是菩提萨埵。”

好像美国总统无论到什么地方,都不用自己介绍说:“嘿!我是美国总统,你认识我不认识我呀?”不用这么讲嘛!他不自我介绍大家也都知道,这尼克森美国总统来了。

所以不必自我卖报纸,说:“我是菩提萨埵。”不必的。

所以你是菩提萨埵,人也认识你;不是菩提萨埵,人也认识你。

那么菩提萨埵是有什么证据呢?我告诉你,菩提萨埵了了二种生死,分段生死了了,变易生死也了了。

什么是变易生死?一念生一念灭,没有在那个定中,这就是变易生死。“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常常在定里头,那就了生死了。

了了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这才是真真实实的菩提萨埵,但是你可不认识,妙也在这个地方。

真菩提萨埵,你不会认识的,你若认识真菩提萨埵,你也是菩提萨埵了。分段生死了了,变易生死也了了,五住也究竟了,二死永亡了,这才真正叫除一切苦;轮回了了,这才是真正的菩提萨埵。

真实不虚各向前。“真实不虚”,绝对不是假的。“各向前”,你赶快向前去修行。你愿意做菩提萨埵吗?

愿意做菩萨,就向前去修行、向前勇猛精进;不要学那个懒惰的沙弥、懒惰的比丘、懒惰的居士,一天到晚睡大觉,眼睛总睁不开。

我踢他两脚,他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说:“就快变蛇了,你赶快的醒来。”也不知道他看清楚没看清楚,就“呀呀呀”的,我看了就很好笑的。

以上显说深般若。以上所说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都是显说,后边这几句就是密说了。

若解东西祖师禅。我前边所作的偈颂,这是略略的解释解释东方祖师和西方祖师坐禅的方法。坐禅的方法是什么呢?

前边第一首就说:“回光返照观自在,觉悟有情即萨埵。”

人人都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你想要得到如来智慧德相,必须要不执着。

你能不执着,能回光返照,再把这一些个偈颂读熟一点,你就去参禅打坐,东方祖师的道理在这里边,西方祖师的道理也在这里边。

以前所说的东西,是指印度和中国,印度叫西方,中国叫东方。现在的东西不是印度也不是中国,是哪国呢?

东是东方,西是西方,这个方向还没有变,可是境界是改了,东就是东方人,西就是西方人。

东方的祖师很多了,现在就像流水似的,流到西方来了,西方现在也就要出祖师了。那么你们谁愿意做祖师,就不要尽挂着睡大觉,那就可以办得到了。

现在这个东也不是东,西也不是西了,所谓“不是东西”,连南北也没有了。

为什么呢?现在的人和月球拉拢上关系,所以我们这一边又不知道到哪一边去了,南北东西都没有了。

现在我们都成了一元化,都成了一个中,中也没有个中,变成“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也没有大小,也没有内外了,就是我以前讲的“无大无小无内外,自休自了自安排”的境界。

你们若能无大无小无内外,自休自了自安排,你看那有多妙呀!那真是一点麻烦也没有了。

这“无大无小无内外”的境界,究竟是个什么?你若明白,不要我说你也明白了;你若不明白,我说出来你也不明白。

真正是菩提萨埵,不必说:你看我是菩提萨埵 | 心经非台颂解

上面就是关于什么是真正菩提萨埵的讲解了。现在很多的师兄都是喜欢去参加放生的,这是功德无量的一个事情,是可以帮助我们增加功德的,当然我们若是去做放生的话一定要量力而行。

...查看更多
微讲堂 | 何为“菩提萨埵”?

微讲堂 | 何为“菩提萨埵”?

很多人都是听说过菩提萨埵的,菩提萨埵略称“菩萨”,意译“觉有情”、“道众生”、“道心众生”。很多的人都是对于这个不明白的,所以法师们开示过这个何为“菩提萨埵”?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略称。“菩提萨埵”其实是梵语的音译,翻译过来有几种的意思,经历了很多历史最终才决定下来的。

在姚秦以前,罗什大师之前,一般都称为旧译,翻译为“大道心众生”或者叫“道众生”,“菩提”就是“道”的意思,“萨埵”是“众生”的意思,合起来是“求道之大心人”,凡是求涅槃之道、求佛道的这么一类发了大心的人,都可以算是菩萨。所以从这一个层面来看,以大道心来成就众生的修行人,都可以称为菩萨,这是旧译的范畴。

新译阶段我们把“菩提”翻译为“觉”,由此“菩萨”最终翻译成“觉有情”或者“大觉有情”。“菩提”算是佛道的一个名称,“萨埵”在梵语里是众生的意思,从新译的层面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生起来的一种大运心的人,才能算是菩萨。

从“觉”和“有情”来看,“觉”是和我们的智慧相应的,因为有了智慧,才能够去觉悟,才能够去断除烦恼,才能够了脱生死,进而要让一切有情众生也跟随着我们迈入觉悟的大路,这就是“悲”,慈悲的象征。所以从“觉有情”翻译来看,它本身便是具备了“悲智双运”的一个过程。

关于菩萨,如果从意思上来翻译,又为“开士、始士、高士、大士”等,自古以来,对于菩萨我们就有很多的崇拜之情,也有非常多语言文字描述自己心中的菩萨,尽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来形容菩萨都是不为过的。

微讲堂 | 何为“菩提萨埵”?

《华严经大疏钞》第一卷里对于“菩提萨埵”有三重解释:

第一,“菩提是所求佛果,萨埵是所化众生”。这个是站在修行者本位上来所说的,因为我们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自己想要追求的是什么,每一个修行者不外乎都是了生死、得涅槃,最终证得佛果,这是我们所求的。得了佛果,成就圣位之后,还有一项事那就是要度化众生,这是需要每一个人都去做的,这是站在修行者这个立场来言,所以是悲智相结合的一个合称。从所缘境而立名为菩萨,从所缘境,这个完完全全是自己之外又可以去求一个佛果,又可以去度化的众生。

第二,“菩提是所求果,萨埵是能求人”,其实“菩提”和前面是一样的,是我们所追求的一个目标,我们都想成就佛果。这个地方“萨埵”解释为“能求之人”,萨埵是众生的意思。其实我们自己在求佛果这个当下,表示我们还没有证到佛果,从这一个角度,我们自己现在还在众生的范畴,所以我们也是萨埵的一部分,我们也是能求之人,第二点比第一点就更加的进一步了,因为第一点全部是讲所得,而第二点,是有能也有所,从能所相合的这一个层面而言叫菩萨。

第三,萨埵又翻译成“勇猛”的意思,勇猛的去追求大菩提之道,这种人叫菩萨,完全回归到自身的,因为菩萨要“上求佛果,下化众生”,最终得益的其实更大的是自己,你在度化众生的时候,众生能够接受多少,那得看众生的根器,得看他的善根,但最大的收获还是归到他自身。所以凡是勇猛去求佛果的这么一类修行人我们都称为菩萨。从功用上来说,他自己在这一路走来的话,所得到的利益是最多的,所以我们很多时候在利他的同时,利他的当下,恰恰也是自利的一个展现,这两者有的时候我们可以把他分开看,从事相上来说是分开的,实际上他本身是一不是二,没有什么分别,他就是同一件事情。我们就拿一个简单的布施来说,表面上看,是把我们的财物、我们的东西等等给了人家,实际上获得最大的利益还是我们自己,因为凭着布施的这么一个因,当来的话,我们可以感召富贵的一个果,我们施出去了,还是会回来的,从这一个层面来讲,我们没有失去什么。其次在布施的当下,我们把自己的贪心给克服了,我们降服了自己的烦恼,在降服烦恼的时候,我们这东西他还在未来等着我们,到底众生得利益大还是我们自己得利益大?这是对于菩萨的解释。

微讲堂 | 何为“菩提萨埵”?

上面就是关于何为“菩提萨埵”的讲解了。我们平时修行佛法的时候肯定会遇到一些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是可以找师兄们来询问的,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快的修行佛法。

...查看更多
结语

菩提萨埵与声闻、缘觉并称为三乘。菩萨的修行称菩萨行;其教法以达到佛果为目的,称菩萨乘,经典称菩萨藏;戒律称菩萨戒。佛典上常提到的菩萨有弥勒、文殊、普贤、观世音、大势至等。大乘僧侣或居士有时也被尊称为菩萨,如印度大乘佛教学者龙树、世亲等也被称为菩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