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禅八定属于世间定,是禅定的基础,佛陀在成佛和涅槃时,也曾修行四禅八定功夫作为助缘,所以四禅八定重要性不可忽视。由四禅八定的内容可以得知,每一项的禅定成就都是对于前一项的境界感到不满足,而再加功用行,精进修持所达成。但是一直到非想非非想处定,还不是究竟止息之处,还需要更进一步努力精进,观人空法空,才能彻底去除心垢,达到解脱。
四禅八定在佛门中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方法,师兄一定要坚持不断的去修行,这样是对师兄是非常好的。那师兄你知道四禅八定在修证中的重要性吗,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南师对修证四禅八定给出了明确的说明。
什么是四禅八定呢?在《华严经》、《楞严经》中都提到一个共法—四禅八定包括四禅境界以及四个定境,合称四禅八定。
初禅,心一境性,到达离生喜乐地。心一境地,依据很多大小乘经典的不同,又叫做“自心一处”,指心专一在一个境界上起作用。这个“性”不是指明心见性,而等于自然科学上所讲的“性质”,“性能”的意思。
初禅到达了心一境性以后,身心有分离之感—身跟心可以分开了,也就等于普通说的解脱开了、放开了。高深一点就是说,心物分离,体认到自己心念的作用,跟物理、生理有分离之感。因为有分享之感,生出心理上的嘉,生理上的乐。
二禅,到达定生喜乐地。有离生喜乐以后,产生一种新境界,不需用离的、不需用力,会发生一种定境。为什么你们要注意研究修证的功夫?因为要有初禅的离生喜乐,二禅才能有定生喜乐、才有定境。所以你们打坐不是得定,真得了定境所产生的喜乐,程度是不同的。
能够心性专一,到达离生嘉乐,已经差不多超越欲界,虽然还没完全胶开,胆欲念这一层已经升华多了。而定生喜乐,在教理上来讲,已经是在光明境界里头了。大家研究经典,反而定境的功夫都不太注意。
三禅,到达离喜妙乐地。到了三禅,喜悦的心理也已经平静了,只有乐感。你们看,在四禅中,“乐”字就占了三个部分,人生都是苦,只有在禅定境界可以得到比较超越的乐感。
四禅,到达舍念清净地。舍了什么念呢?你要回转来看,就是在三禅的喜乐境界上,也还有念,而到了四禅以后,喜乐的念也没有了,才得到真正的清净境界,这才是心的解脱,清净,不受这个物理世界和心理的影响。
这不是四个阶段,是四个不同的范围,并不是说一定要修到禅,再修二禅,三禅,再修四禅,有些人刚入手,也能够一下子就到三禅之境,如果说四禅是像阶段一样一步一步来,完全不会退转,那就不得了了。
四禅八定的原则,不管你修大乘、小乘、显教、密宗,如果有求证佛法,追寻生命的究竟,不修四禅八定,都是错的。
四禅八定是共法,不是佛法的“不共法”,只是佛法有四禅八定的境界,外道也有,即使魔道中人也能做到。佛法则是不共法,那是智慧,智的境界。不能因为它是共法,就忽视它。
四禅八定是共法,是修证佛法必修的阶段。
这些是南师对四禅八定的慧言解答。别说是三禅、四禅了,就初禅能有几人体会到离生喜乐?大多数都还在门外徘徊,还在体会着人生的各种苦。虽然依个人根器不同,不一定要从一到四的体会,但是毕竟像南师说的一上来就能体会三禅之境的人还是很少的。上坐以后的念头纷飞,断都断不了,如何能得定?大部分都是普通根器的人,既然普通,就应该放下个人的分别念,放下畏难的心理,将这四禅八定的共法踏踏实实的一步一步的修证。这样境界才会慢慢体会出来。
以上就是对四禅八定在修证中的重要性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师兄一定要用心和坚持,在念诵的是如果自己的内心不坚定,就可以暂时的不去念诵,如果自己内心乱去念诵,这样是领悟不到佛经的智慧的。
...查看更多四禅八定是佛门中很好的修行方法,现在有很多师兄坚持不断开始修行了,因为这样是对师兄师兄非常好的,让师兄可以轻松快乐的生活。那师兄你知道四禅八定及九次第定的具体内容吗,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依次介绍四禅八定及九次第定的具体内容
一.四禅(四静虑).——《佛光大辞典》
(一).四禅:又作四禅定.四静虑。指以治惑.生诸功德之四种根本禅定。亦指色界中之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故又称色界定。禅。禅那之略称。意译作静虑。即由寂静.善能审虑.而如实了知之意。故四禅又称四静虑。即由寂静.善能审虑.而如实了知之意。四禅又称四静虑、四定静虑。此四禅之体“心一境性”其用为“能审虑”。特点为已离欲界之感受.而与色界之观想、感受相应。自初禅至第四禅.心理活动逐次发展.形成不同之精神世界。前三禅乃方便之阶梯。仅第四禅为真实之禅。(真禅)。
四禅能摄寻、伺、喜、乐等诸静虑支。为(定)与观(慧)并行者;以其最能审虑.故其义最胜。
盖四禅之差别.乃由所摄静虑不同分为四种。将四禅总分为三类:对治支、利益支、自性支、十八支(十八禅支)。初禅摄五支。二禅摄四支。三禅摄五支。四禅摄四支。
如下表:
四禅十八支
对治支
利益支
自性支
初禅
寻(觉)伺(观)
喜乐
心一境性
二禅
内等净
苦乐
心一境性
三禅
行舍.正念.正知
乐
心一境性
四禅
舍清净.念清净
非苦非乐
心一境性
“对治支”所列者.指能用以对治(断除).及由对治所达到之心理活动或状态.“利益支”.则系进入相应境界之主观感受。如初禅虽已离欲界之恶不善法.而受到脱离欲界之喜、乐。但仍有寻、伺的粗细分别之心理活动。尚须加以对治。至二禅时,寻、伺已断灭.形成信根.称为内等净。由此所得喜、乐乃对此禅定自身之感受.故称定生喜乐。三禅舍去二禅之喜。乐住于非苦非乐之(行舍)境地。以正念、正知继续修习而产生离喜妙乐。四禅舍三禅之妙乐.称为舍清净。唯念修养功德.称为念清净。由此得非苦非乐之感受。上述一切之活动及感受.均于心一境性之禅定状态中进行.故称为“自性支”。
以上四种静虑.以其自体而言.乃发起四无量心.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等诸种功德之所依.故各皆称为根本定。对此而言.其加行(即入前门之准备阶段)称为近分定。然初禅之近分定亦称为未至定。故四禅有一未至定。(然初禅之定为四禅一未至定)。三近分定及四根本定。初禅之根本定仍有寻有伺之所作用.故称为有寻有思定。初禅之根本定与第二禅之近分定中间有中间定.称为无寻唯伺定(无寻而仅存伺)。第二禅之近分定以上则为无寻无伺定。至于入第四禅时.因以脱离八灾患(即寻、伺、苦、乐、忧、喜、出息、入息等八种能动乱禅定之灾患)。故称为第四禅为不动定。相对于此.四禅以下称为有动定。
又色界之四禅天.乃修禅者所生之处。此四禅称为定静虑。相对于此.彼诸天自然而得之四禅.称为生静虑。
盖禅定通见于印度宗教史中。佛陀亦以禅定为最主要的行法.而于成道及涅槃之际.皆以四禅法而成之。又一般亦将此四禅与四无色定合称为四禅八定。
禅可分为世间禅与出世间禅两种。出世间禅又有出世间上上禅两种之别。前者乃声闻、缘觉二乘之人所修之禅;后者为菩萨所修之禅。据法华经玄义卷四载.此二乘人所修之出世间禅可分为观禅、练禅、薰禅、修禅等四种阶段.亦称为四禅。
二.四禅八定.——《佛光大辞典》
四禅.又作四静虑、色界定。即色界天之四禅与无色界天之四无色定.合之为八定。故知八定包含四禅。四与八并举者.盖色界与无色界相对。则在色界为“禅”.在无色界为“定”.故合色界之四禅定与无色界之四无色定.而称为八定。
又若区别色界及无色界之禅定.则色界之禅定“定慧均等”。无色界之禅定.其相细微而“定多慧少”。
三.四禅天.——《佛光大辞典》
又称四禅静虑天。四生静虑。生静虑。指修习四禅定所得极果之色界天.或指居于此界之众生。即色界之初禅天、第二禅天、第三禅天、第四禅天。据俱舍论卷八.卷二十八载。(1).初禅天.此处已不食人间烟火.故无鼻、舌二识。但有眼、耳、身、意四识生起之意。乐二受和寻伺思惟能力。(2).第二禅天.更无眼、耳、鼻三识。亦无寻伺思惟。唯有意识及喜受、舍受(非苦非乐之感受)相应。(3).第三禅天.唯有意识活动与乐受、舍受相应。(4).第四禅天.唯有与舍受相应之意识活动。前三禅天各有三天。第四禅天则有八天.合称色界十七天。
四.四禅变化.——《佛光大辞典》
变即转变。化即转化。据大智度论卷六载。四禅诸天.能于五欲胜妙之境转现种种变化。(1).初禅天二变化。谓初禅天能于初禅天欲界中变化。(2).第二禅天三变化。谓第二禅天能于二禅天、初禅天、欲界中变化。(3).第三禅天四变化。谓第三禅天能于三禅天、二禅天、初禅天、欲界中变化。(4).第四禅天五变化。谓第四禅天能于四禅天、三禅天、二禅天、初禅天、欲界中变化。
五.菩萨为什么能得五眼六通.——《隆藏一册124——130》。
菩萨摩诃萨由此智故(指大般若).虽修一切智.而不得一切智......此智速能圆满一切佛法。虽能圆满一切佛法.而于诸法无执无取.以一切法自性空故。复次舍利子。有菩萨摩诃萨修行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得净五眼。何等为五?所谓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1】得肉眼净。有..能见百逾缮那。有..能见二百逾缮那。有..能见三百逾缮那。有..能见四百、五百、六百乃至千逾缮那。有..能见一瞻部州。有..能见二大州界。有..能见三大州界。有..能见四大州界。有..能见小千世界。有..能见中千世界。有..能见大千世界。【2】得天眼净。..能见一切四大王众天。天眼所见亦如实能见一切三十三天。夜摩天、睹史多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天眼所见亦如实知...能见一切梵众天。..能见一切梵辅天、梵会天、大梵天。..能见一切光天。..能见一切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光净天。..能见一切净天。..能见一切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能见一切少广天、无量广天、广果天。..能见一切无想有情天。..能见一切无烦天。..能见一切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所见一切四大王众天乃至色究竟天所得天眼皆不能见。亦不能知。..能见十方殑伽沙等诸世界中诸有情类死此生彼。【3】得净慧眼。..不见有法若有为若无为。不见有法若有漏若无漏。不见有法若世间若出世间。不见有法若有罪若无罪。不见有法若杂染若清净。不见有法若有对若无对。不见有法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不见有法若欲界系若无色界系。不见有法若善若不善若无记。不见有法若见所断若修所断若非所断。不见有法若学若无学若非学非无学乃至一切法若自性若差别都无所见。菩萨摩诃萨得净慧眼于一切法非见非不见。非闻非不闻。非觉非不觉。非识非不识。【4】得净法眼。..能如实知补特伽罗种种差别。谓如实知是随信行。此是随法行。此是随无相行。此住空、此住无相、此住无愿。又如实知此由空解脱门起五根。由五根起无间定。由无间定起解脱知见。由解脱知见永断三结,得预流果。(三结:《佛光大辞典》中载。见惑:众生由此见惑结缚,不能出离生死。声闻之人断此惑。即证初果须陀洹。故称初果三结。即:身见、戒禁取、疑。萨迦耶见,叫做有身见。身见者,执著我和我所之妄见)。
复由初得修道.薄欲贪瞋.得一来果。复由上品修道尽欲贪瞋.得不还果。复由增上修道尽五顺上分结.得阿罗汉果。色贪.无色贪.无明慢掉举是谓五顺上分结。又如实知此由无相解脱门起五根.由五根起无间定.由无间定解脱知见。由解脱知见永断三结.得预流果。复由初得修道薄欲贪瞋.得一来果。复由上品修道尽欲贪瞋.得不还果。复由增上修道尽五顺上分结.得阿罗汉果。【5】得净佛眼。..诸菩萨摩诃萨菩提心无间入金刚喻定.得一切相智.成就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殊胜功德.而时成就无障无碍解脱佛眼。….由得如是清净佛眼.超过一切声闻、独觉智慧境界.无所不见、无所不闻、无所不觉、无所不识。於一切法.见一切相。舍利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得净佛眼。
六.九次第定.——《佛光大辞典》
意为无间所修之九种定.又称无间禅或錬禅。指色界之四禅。无色界之四处及灭受想定等九种禅定。以不杂他心.依次自一定入其他定.故称九次第定。
分别称为初禅次第定。二禅次第定。三禅次第定。四禅次第定。空处次第定。识处次第定。无所有处次第定。非想非非想次第定。灭受想次第定。
深心智慧利之行者.自试其心.从初禅心起入二禅。不令异念得入.乃至入灭受想定。止息一切心识。是达禅定之至极。如是异念无间杂.亦称无间禅。又以此禅錬诸味禅.使之清净.譬如錬金.故称錬禅。
七.净修中如何入九次第定.——《隆藏八册385》
1.入初静虑。离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入初静虑。
2.入第二静虑。具足住寻伺.寂静住内等净心一趣性.无寻无伺.定生喜乐,入第二静虑。
3.入第三静虑。具足住离喜住舍具念正知领身受乐.圣者于中能舍具念乐住.入第三静虑。
4.入第四静虑。具足住断乐断苦.先喜忧没.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入第四静虑。
5.入慈无量。具足住于诸有情.起与乐想作意.入慈无量。
6.入悲无量。具足住于有情.起拔苦想作意.入悲无量。
7.入喜无量。具足住于有情.起庆喜想作意.入喜无量。
8.入舍无量。具足住于诸有情.起离苦乐平等想作意.入舍无量。
9.入空无边处定。具足住于诸色中.起厌粗想作意.入空无边处定。
10.入识无边处定。具足住于诸识中.起寂静想作意.入识无边处定。
11.入无所有处定.具足住于无所有中.起寂静想作意.入无所有处定。
12.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具足住于非有想非无想中.起寂静想作意.入非想非非想处定。
13.具足住于灭想受定。起止息想作意.入灭想受定。具足住是菩萨摩诃萨安住如是所说静虑波罗蜜多.以无乱心于诸有情行财法施。
八.佛讲自已入禅证悟.——《隆藏九册23》
一.离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入初静虑.具足住。
二.寻伺寂静.内等净心.一趣性无寻无伺.定生喜乐.入第二静虑.具足住。
三.离喜住舍.正念正知.身受乐.圣说应舍.入三静虑.具足住。
四.断乐断苦.先喜忧没.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入第四静虑.具足住。
我于尔时.於诸静虑及静虑支.虽善取相而无所执.於诸净虑及静虑支都无味着.於诸静虑及静虑支都无所得。我于尔时.于诸静虑以清净行相无所分别具足安住。我于尔时.於诸净虑及静虑支善淳孰已.令心发起神境智证通.亦令心发起天身智证通.亦令心发起他心智证通.亦令心发起宿住随念智证通.亦令心发起诸天眼智证通。我于尔时.于所发起诸智证通.虽善取相.而无所执.于所发起诸智证通.都无所得。我于尔时.于所发起诸智证通.以虚空见.无所分别.具足安住。善现.我于尔时.以一刹那相应妙慧.证得无上正等菩提。谓现等觉.是苦..集..灭..道圣谛.都无所有.成就十力……十八不共法等。
我本修行菩萨行时.不应通达一切欲恶不善法等。皆以无性为自性.已能入初静虑具足住.能入第二第三第四静虑具足住。….但以无性为自性故…通达欲恶不善法等。
九.佛讲自已入于一至四禅定.——《隆藏九册24》
以无性为自性故.我本修行菩萨行时.通达欲恶不善法等.皆以无性为自性已.能离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善乐入初静虑具足住。
寻伺寂静.内等净心一趣性无寻无伺.定生喜乐.入第二静虑具足住。
离喜住舍.正念正知.身受乐.圣说应舍.入第三静虑具足住。
断乐善苦.无喜忧没.不喜不乐.舍念清净.入第四静虑具足住。
皆以无性为自性.发起种种自在神通…….发起神境智证通…以无性为自性故.我本修行….以无性为自性已能用一念相应妙慧证得无上正等菩提。如实觉知苦集灭道圣谛都无所有….以无性为自性已能立三聚有情差别。
【附:《佛光大辞典》中载:三聚。又三定聚。三际。聚.聚集意。
1.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2.善聚、等聚聚、定聚。】若一切有情一切行一切法.皆以无性为自性证得信解。以无性为自性法故名佛、菩萨、独觉、声闻。
【无性:(五种性之一).又作无种性.无有出世功德种性.人天乘性。虽无三乘之无漏种子.然具有可成人天果之有漏种子。
无性:无性则称无涅槃法。此种性法尔不具无漏种子.唯具有漏之种子。故不起出世无漏之智。不能解脱生死.但以修习世间之善业.得人天之善果。
无性:《佛光大辞典5092上》载:1.无性与无自性同义。成唯识论卷九曰:“若有三性.如何世尊说一切法皆无自性?颂曰: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2.梵语。指诸法无存在之实体、性。体之意.一切诸法因缘和合而生。缘散则灭.无有实体.故称无性。3.法相宗所立五性之第五。指不具三乘无漏种子之有情.全称无性有情。又作无有出世功德种性。(以上是专指无性)4.指无性菩萨。生卒年不详。5.《佛光大辞典180》(1)无性空。无少性可得。是为无性。此无性亦不可得.故称空。(二十五空之十八)(2)自性空。诸法和合之自性无实体故空。(二十五空之十九)(3)无性自性空。无性与自性皆空。(二十五空之二十)
无性:无少性可得.是为无性。】
佛言:“以无性为自性故....皆以无性为自性已.能离欲恶不善法。”
十.九次第定.——《隆藏九册159》
1.离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具足住。
2.寻伺寂静内等静心一趣性无寻无伺定生喜乐..具足住。
3.离喜住舍正念正知身受乐唯诸圣者能说应舍具念乐住..具足住。
4.断乐断苦先喜忧没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具足住。
5.超起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思惟种种想入无边空定无边处定具足住。
6.超一切空无边处入无边识识无边处定具足住。
7.超一切识无边处入无少所有无所有处定具足住。
8超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具足住。
9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入想受灭定具足住。
十一.入九次第定.——《隆藏九册99》
行深般若时…..能以离相无漏之心而修….能入初静虑。…是菩萨摩诃萨除诸如来定于诸余定皆能圆满…离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入初静虑具足而住。…入等二静虑具足住。.…入第三静虑具足而住。断乐断苦先喜忧没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入第四静虑具足住。…以慈悲心普缘一方乃十方一切世间具足而住。…..超诸色想灭有对想不思惟种种想入无边空空无边处具足住。…至超一切种无所有处入非想非非想处具足住。
十二.行禅.就是不让心乱.——《隆藏十四册607》
入禅定观诸禅.离相、空相、无相、无作相。
十三.四禅八定与觉观.——《隆藏十四册632》
离诸欲.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是名有觉有观三昧。..初禅二禅中间.是名无觉有观三味。…从二禅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定是名无觉无观三味。
十四.四禅之行.四定之行.灭尽定行——《隆藏十五册477》
1.行初禅。欲蠲除众恶不善之法。有想有行.寂寞得安。行第一禅。(蠲:音卷.除意)
2.行二禅。除于想念.无想无念.其内安祥.寂然得安.第二禅。
3.行三禅。常行安隐.无有瑕所造立.行不违圣贤.而欢喜安.行第三禅。
4.行四禅。断苦除安.前所曾更.意安意患诸可不可悉以灭尽.无苦无安.其志寂然.志于清净,行第四禅。
5.行空无边处。应时悉度一切色想.除所集众想之念.无复若干诸想之思在于无量虚空之慧.具足之行。
6.行识无边处。悉度一切诸虚空之慧在于无量识慧.具足之行。
7.行无所有处。悉度一切无量识慧之行在于无有无量不用慧.具足而行。
8.行非想非非想处。悉度一切无量不用慧已在于有想无想无量之处.具足之行。
9.寂灭行。悉度一切有想无想无量之行已已蠲诸想成寂灭行。
度于我所非我所.无苦无乐.一切所更.苦集尽道.四意止.四意断.……十八不共诸佛之法。
十五.四禅定.——《隆藏十九册41》
菩萨若眼见色.不取其相.或时眼根为外缘所牵.应正行守护不令随缘.不留心于无明.贪著世间.护持是戒。尔时具足得眼根戒。耳闻声、鼻齅香、舌嚐味、身觉触、意知法亦如是。是菩萨行住坐卧.若说法.若嘿.然终不远离寂定之心.善护手足.无有散乱.常怀惭愧。
1.成初禅行。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成初禅行。
2.成二禅行。离觉观净信心在一处.无觉无观.定生喜乐.成二禅行。
3.成三禅行。离喜行舍,念正智.一心身行乐诸圣人能行能舍.成三禅行。
4.成四禅行。舍苦乐意先灭忧喜行舍念净.成四禅行。
5.四定行。于一切众生思惟乐想.成就无量无边慈心。于众生中思惟苦想.成就无量无边悲心。于众生中思惟喜想,成就无量无边喜心.于众生中舍苦乐想.成就无量无边舍心。是菩萨不思惟色想.成就空处寂静行。不思惟空想.成就识处寂静行。不思惟识想.成就无所有处寂静行。不思惟无所有处想.成就非有想非无想处寂静行。是菩萨於入息出息若随若住.长时知长短时知短成就入息出息寂静行。
十六.入禅时的感觉.——《隆藏十九册41——43》
入禅时心境.断除一切众生结使.其心所缘境界。如是菩萨入禅定时.离四识住处。…入如是定.都无所依。是菩萨入禅.其心爱乐为欲.入于无上解脱定故。
十七.四禅乃至九次第定.——《隆藏十九册300》
1.初禅.远离诸欲恶不善法.安住初禅.寻伺喜乐心一境性。
2.二禅.远离寻伺.安住二禅.内净喜乐心一境性。
3.三禅。远离于喜,.安住三禅.舍念慧乐心一境性。
4.四禅.远离忧苦及以喜乐.安住四禅.舍念清净.无苦无乐心一境性。
5.空无边处。超过色想.无异攀缘.安住无边虚空处定。
6.识无边处。超过无边空处定已.而能安住无边识定。
7.无所有处定。超过无边识处定已.而能安住无所有定。
8.非想非非想处定。超过无所有处定已.安住非想非非想定。
9.灭受想定。起过非想非非想处定已.而能安住灭受想定。
十八.观入出息法得四禅.——《隆藏二十一册454》
得初禅时.观息出入。及以心相。初禅五枝:一觉。二观。三离生喜。四者受乐。五者定。具五枝时离贪恚痴。…有得二禅名为法行。…心系一处远离喜乐得第三禅。不喜不乐远离喜乐得第四禅。….若有从法入於决决定得(四果)。…..过色无色界得阿罗汉果。
十九.如何知四禅已得八定.——《隆藏二十一册462》
1.初禅。远离五盖.增五善根。是名法行..获得初禅。..初禅者.亦名具足.亦名远离。云何具足?云何远离?远离者.远离五盖(贪、瞋、昏眠、掉举、疑。他们能盖复其心)。具足者.具足五枝。所谓:觉、观。喜、安、定。【1】觉:如心觉.大觉.思惟.大思惟.观于心性.是名为觉。【2】观:若理心行.大行.遍行.随意是名为观。【3】喜:如真实知.大知心动至心是名为喜。【4】安:所谓身安.心安.受安.受于乐触.是名为安。【5】定:若心住.大住不乱于缘.不謬无有颠倒.是名为定。
2.二禅。同离五事。所谓五盖.具足三枝。【1】喜。【2】安。【3】定。
3.三禅。亦离五事。具足五枝.念、舍、慧、安、定。
4.四禅。亦离五事。具足四枝.念、舍、不苦、不乐、定。
具足四禅.是名法行。
5.空处定。观身厌患。远离身相、一切身触、喜触、乐触、分别色阴、远离色阴、观无量空处。是名入空处定。
6.识处定。比丘修舍摩他.毗婆舍那。观心意识.自知此身不受三受。已得远离是三种受.是名为得识处定。{三受:又作三痛。【A】苦受.又作苦痛。即领纳违情之境相.令身心受逼迫。【B】乐受.又作乐痛。即领纳顺情之境相.令身心受适悦。【C】舍受.又作不苦不乐受。不苦不乐痛。即领纳中容之境相.身心无有逼迫.亦无有适悦。}
7.少处(无所有处)定。观三世空.知一切法行.亦生亦灭。作是观已.次第观识.我今观识.亦非识.非非识.若非识者.是名寂静。我今云何而断此识.作是观已.得少识处。
8.非想非非想定。若有非心想.作是思惟.我今此想.是苦.是漏.是疮.是痈.是不寂静。若能断如是非想及非非想.是名寂静。若有能断如是非想非非想.是名得无相解脱门。何以故.法行比丘作如是思惟.若有受想.若有识想.若有触想.若有空.若有识.若有非想非非想。如是等想.名为粗想。我今若修无相三昧.则永断如是想等。是故.见于非想非非想.为寂静处.如是见已入非想非非想定。
若得非想非非想定已.不爱不贪.能破无明.破无名已.为获得阿罗汉果前三种定。二道所断后.第四定终不可以以世俗道断。(又作如何是得无相解脱)
二十.如来于无道中而转法轮.——《隆藏二十一册470》
二十一.修禅定时是谁前来捣乱.——《隆藏二十二册49》
时诸地行天龙、夜叉、罗刹、阿修罗、鸠槃荼、饿鬼、毗舍遮(食血肉鬼.啖精气鬼.癫狂鬼.吸血鬼)、富单那、迦吒富单那(外形如猪.能使孩童在睡眠中警怖啼哭.又叫臭鬼.臭饿鬼.热病鬼.灾怪鬼.身臭.能给人以灾害。以上是富单那.迦吒富单那:极臭饿鬼.在坟地.火葬地)。饥饿寒热.更相怖畏逼迫身心.常怀瞋恶.于诸众生而无慈悲.彼诸天龙乃至迦吒富单那.往菩萨所见已.大笑而欲夺于精气.又以恶气而欲嘘之.及欲打害散乱真心。(菩萨)生慈心.不怖畏心.不胆佞心.不脑害心.无怨仇心.不斗争心.作平等心.休息刹生心.乃至休息诸邪见心。彼等数数向于菩萨.极作敬重。头面礼足.发愿忏悔。
二十二.说禅.——《隆藏二十二册94》
何者是禅?清净平等有禅;声闻、缘觉、如来共有禅;缘觉、如来、共不共声闻有如来禅;不共声闻、缘觉有如来禅。共声闻、缘觉、一切众生诸仁者于彼何禅?
1.初禅.得闻正法.闻已知义.如法修行.心乐离欲.流注相续.是人得离诸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
2.二惮.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二禅。
3.三禅.离喜行舍.念增上正智.入三禅。
4.四禅.舍苦舍乐.先灭犹喜.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入四禅。
5.四无色定.度一切想.灭有对想.不念别异想.入无边空处。
6.度无边虚空处.入无所有处.度无所有处.入非想非非想处。
7.灭受想定.度非想非非想处.入灭受想定。
(1).住初禅者.灭音声刺。(2).住第二禅者.灭觉观刺。(3).住第三禅者.灭喜刺。(4).住第四禅者.灭出入息刺。(5).住无边虚空处者.灭色刺。(6).住无边识处者.灭虚空处。(7).住无所有处者.灭识刺。(8).住非想非非想处者,灭无所有刺。(9).住灭受想者.灭受想刺。是名身行.得猗口行.得猗意行.得猗八解脱禅士.得灭尽定到彼岸.阿罗汉依此处.得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得奢摩他.毗婆舍那。此非菩萨行清净平等......是名禅波罗蜜平等.声闻、缘觉、如来共诸法仁者。
8.如来从非想非非想界….入灭界定.是名如来第一义禅.清净平等.不共声闻、缘觉诸仁者。
9.不以身禅住于禅定。不以心禅住于禅定。是人住如是禅时.入于如如实际法界.能入诸法无所取著.超过一切声闻辟支佛上是人於如是禅住于禅定…..住如是禅者则能入於一切诸法…。
二十三.佛记佛灭后五百岁佛法状况.——《隆藏二十二册163》。
佛告月藏菩萨:【1】.我灭后五百年中.诸比丘众犹于我法解脱坚固。【2】.后五百年.我之正法禅定三昧.得住坚固。【3】.后五百年.读诵多闻得住坚固。【4】.后五百年.于我法中.多造塔庙寺.得住坚固。【5】.后五百年.于我法中斗争言讼.白法隐没.损灭坚固。了知清净士从是以后.于我法中.虽复剃除须发.身著袈裟.毁破禁戒.行不如法.假多比丘。如是破戒名字比丘。若有施主.舍施供养.护持养育.我说是人犹得无量阿僧祗大福德聚。何以故?犹能饶益多个众生故。
二十四.修双十禅者无一行.——《隆藏二十二册254》
修禅定者.随有一行终不能成诸三摩地。
(一).1.世有。2.犯尸罗。3.妄执吉凶。4.心悼..轻躁。5.离间语。6.粗恶语。7.杂语、虚诳语。8.贪..利养。9.瞋忿。10.邪见、拨无因果。
(二).1.乐著事业。2.乐著谈论。3.乐著睡眠。4.乐著营求。5.乐著丰色。6.乐著妙声。7.乐著芬香。8.乐著美味。9.乐著细触。10.乐著寻伺。
二十五.为什么要修禅.——《隆藏二十二册256》
修定能断惑.余业所不能。故修定为尊.智者应供养。
二十六.如何讲法?先观察众生心.——《隆藏二十二册308》。
智者.先应观察一切众生心.然后说法。一.如来善达一切众生心相.以无尘垢无取行轮为说正法….随其所宜宣说正法无所执著.谓诸如来为众生说如是法.犹如虚空.无差别相….令三乘随宜趣入.具大甲胄。二.一切菩萨摩诃萨为他说法亦复如是。1.为断…众生生死轮转.为他说法。2.为今已度四暴流.为他说法。3.为除众生除诸烦恼病.为他说法。4.为断众生诸蕴烦恼习气相续.令尽无余.为他说法。5.但为自断诸蕴烦恼习气相续有余不尽.为他说法。6.为成大悲等流果故.大悲为因.为他说法。7.於诸众生有所顾念.为他说法。8.为息一切众生苦.为法说法9.声闻、独觉.但为自息已所有苦为他说法。10.为满一切众生法味,为他说法。11.声闻独觉,但为自满已身法味.为他说法。12.为诸众生得胜法明.为他说法。13.声闻、独觉.但为自已得胜法明.为他说法。(菩萨为他说法.而声闻为自已.方去说法)
二十七.如来禅。——《隆藏二十三册86》
菩萨以相庄严.是曰善权。以济众苦.无有烦恼.是如来禅。如来禅者.了一切法.永不贪欲.不想尘劳.知诸情乐.除众生法想.名曰禅思。
二十八.禅.制乱伏心也.——《隆藏二十三册84》
何谓为禅?
心寂静故。
何谓神通?
慧具足故。
何谓为慧?
所见诸色是则不通。……因诸乱意。菩萨以故.习自伏心.是曰为禅。其智慧者.悉舍众恶.是曰禅定。又菩萨行.习住定意.则无变心。
以上就是对四禅八定及九次第定的具体内容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对于四禅八定我们一定要坚持用心去修行,这样是可以锻炼自己的心性和定力,让师兄可以轻松自在的生活,解脱自己的内心。
...查看更多现在有很多的师兄开始修行四禅八定了,因为修这个是对师兄是非常好的,是可以帮助师兄念佛的,让自己慢慢的体会佛经的智慧。那我们应该怎么修四禅八定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四禅八定,是佛学认为来世可以生到须焰摩天以上诸天的必修功夫。修者要从通用的坐禅功夫开始。所谓通用的坐禅功夫,就是不守任何一窍,一心专注于呼吸。
第一步是调整姿势。刚开始修禅定的人,可以安坐在凳子上,不要靠着。全身放松,脊柱要直而不挺。一个小技巧:先挺直后背,吸气,两肩提起,呼气,肩膀放松、后背放松,全身放松。脊柱自然就落叠在一起了,保持这个姿势,如果在静坐中脊柱慢慢地弯了下来,就重新调整一下。
脊柱和腿部调整好了,诸君可以结一个很重要的普传手印:法界定印。即左手掌手心向上,掌缘贴在肚脐部位,右手掌亦手心向上,贴放在左掌上,两个大拇指的指头相接(右手五指表佛界五大,左手五指表众生界五大,二手相叠表生佛不二之义。两拇指头相接,表空大与空大融通无碍)。注意,两手是悬空的,不要夹臂,腋下是虚的。
慢慢进入坐禅的状态之后,再过度到盘坐、单盘和双盘。终极坐姿是“双盘”,即佛教说的“结跏趺坐”,略称“跏趺”, 两足交叉于左右股上,很安稳。
第二步是调整呼吸。呼吸要调整到匀、细、深、长,把自己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呼吸上。心理学认为,呼吸是精神的体操,调整呼吸对于神经系统的好处一做便知。
第三步是安静心灵。杂念起时,将其打断,“念起是病,不续为药”。要是心有牵挂,就先取个本子,将牵挂的事情及解决方法都记录好,再去静坐,就容易摒除杂念了。如果意识昏沉,就把眼睛微微睁开一道缝隙,这样就容易保持精神状态。
真正入静了以后,“一灵独觉”,忘记了自身的存在。注意,当你知道自己“入静”了,你的意识已经动了,你已脱离了入静的状态。没关系,从头再来。入静的状态是自然而然出现的,不要追求。越追求越找不到感觉,顺其自然最好。
用功的地点需要选择一下,要清洁安静,没有不良气味和吵杂声音,白天光线要适度,光线太强影响入静。身体上要避免被风直接吹到
以上就是对四禅八定的修持方法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修行的路上是比较艰辛的,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下来,师兄就是慢慢的体悟佛经中的智慧最后获得成功。所以在生活中要坚持不断的去修行。
...查看更多在生活中我们总是能看见很多的人开始禅定修佛,这是非常好的,是可以帮助师兄更好的修行,让师兄获得更多的成果。那师兄你知道四禅八定的境界是什么吗,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先断淫。
"证初果也必需断淫,然后二三四果步步修上去。所谓修四禅八定之后跳岀三界。初禅的定,已经要完全断淫才可证到那里,更莫说是二三四禅了。不断淫想独修证果,完全是妄想。不断淫想解脱生复死跳出三界,只有一个方法,即是靠发愿念佛,仗佛力接引带业往生净土;除此之外别无他法。无人指导,试问如何修定?
现在这个年代,是什么年代?绝对是大师缺失的时代;莫说大师为凤为麟,小师相比下也如龟毛兔角!绝大部份都是普通修制行人,而剩下都只是戏子而已,扮出来的,所以才叫末法。真正的大宗师,如广钦上人,他是第二位六祖,不识字,上人的佛法完全是本性流露。若大师在何用看书?四禅八定手把手,直截了当!
为什么末法少证果的阿罗汉?好简单的一件事,谁教你修禅定?出定入定,是什么感觉?四禅八定的境界及觉受都不一样,要修过有经验才可教你啊!照书讲完全没作为的;有经验教得你,那师父已经证到了。不修禅定,上生色界也不可能,莫说要了生死。庆幸佛教了阿弥陀佛净土法门,发愿一心念佛即可横超三界。"
以上就是对四禅八定的境界是什么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修行的师兄一定要用心和坚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好处,在修行的时候如果自己的内心意乱,就可以暂时不要去念诵,这样是不好的。
...查看更多佛教的四禅八定是色界四禅和无色界四定的合称,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 非非想处定。四禅八定是禅定的基础,佛陀在成佛和涅槃时,也曾修行四禅八定功夫作为助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