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分别智据唐译摄大乘论释卷八谓,无分别智远离五种相以为自性,即:(一)离睡眠等之无作意,(二)离二禅以上之过有寻有伺地,(三)离无心定之想受灭寂静,(四)离色,(五)於真实义离有分别之计度。又无分别智以修慧为体,菩萨於十地之位数数修习,至第八地以後即可相续任运。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二亦谓,无分别与菩萨无异,无分别之自性即菩萨之自性,菩萨以无分别智为体。
"分别"是指虚妄分别,简单来说,即执著名(名称名字)言(语言文字)概念来看世间,离名言概念,则无分别。如果了彻空性,心无分别,则为无分别智。分别很难称之为智的。
分别,是指的我们众生迷惑颠倒而起的分别心。因此分别颠倒,故而于一切事相,以为真实,不断地攀缘取舍,不断地有为造作。于六道之中,不断地生灭轮转。
分别智,道多是指于世间法、出世间法能够智慧辨别,能依出世间法趋向解脱,这是我们目前大多数众生所需要具备的一种智。但从根本来讲,这种分别智,仍属一种染着,属微细法执。据说需要到七地菩萨才能彻底断除这种微细的分别法执。到了佛的境界,就是彻底的无分别智了。甚至连无分别智的名相都是借言说法,而不执着一个无分别智之相了。
但是,目前对我们众版生来讲,要真正解脱,分别智是我们目前要借助的工具,是法船,可以载我们驶往真正的无分别智彼岸。若于迷惑权颠倒中,以为世间法,即是出世间法,则永不能抵达无分别智之彼岸。认假为真故!
...查看更多本来这个世界是没有对立的,它只是一个因果显现,它哪有什么对立呢? 它那样就是那样!我们把所有的分别心都停掉的时候,我们还给这个世界本来面目,你不要去加油添醋,这个世界它只是一个因缘假相,是我们自己多事,把这个世界弄得很复杂,安立名言,那问题就很复杂了。然后大家就开始各自的追求,就造业了。
所以无分别智就是说,对外无分别,对内有分别。因为你要思想改造,你要分别嘛,叫“如理思惟”。外境不要再分别了,因为你这个外境的分别,你很容易造罪业,攀缘,你不能再造罪业下去了,尤其你要往生净土的人,你不能加深生死的业力。你那个业力,已经够重了,你不能够再加重了。
这个佛号一个是往生的愿力,一个是下沉的业力,带业往生,你起码要把这个业力让它能够安定下来,你才有办法带它。你经常去刺激这个业力,你怎么带它呢?所以无分别智就是说,外境,它那样就是那样,你把你的这种加油添醋的名言都拿掉了,恢复它本来的样子就好。
你要分别法义,如理思惟,改造你的思想这是你该分别的,你要把第六意识的心识,放在这一块,这一块是归你管的。所以无分别智,我们现在无分别智的操作,都是对自己无分别,对外开始分别,这个错了。你要知道对外无分别,对内有分别,你要不断的反省你的思想对不对,这是要分别的。
...查看更多关于无分别心,无分别智,如何获得无分别智等阐述有许多。最可惜的是有一部分人,看祖师语录、佛经等,不看语言环境,不看无分别所指对象,发文要保持无分别心,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无分别等等。其实这些语言,只要认真思考、追究,就知道明显不合道理、不合常识,活人是不可能做到的。关于无分别的种种说法,到底是什么回事?
先说什么是无分别心?有情有八个识,又叫八识心王,也可以说有八个心,它们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意根、真心阿赖耶识。八识中只有真心阿赖耶识是无分别识,祂随缘而转,没有我们常见的意识心好坏分别作用。所以我们常说的无分别心,就是指真心阿赖耶识。意识明心即得无分别智,证得真心阿赖耶识无有分别体性故。
意识不分别好坏美丑,不是真的无分别,意识了解外尘,即是分别,不选择好坏美丑,也不是无分别心,若有佛法正确选择,薄贪嗔痴,不选择、不执著五欲,是断烦恼的内容。意识证得无分别心真心阿赖耶识,得无分别智,依此智慧,对好坏美丑正确抉择,薄贪嗔痴及五欲,即是转依无分别心,消除烦恼等性障。
关于无分别的种种说法,不可不深思,不可不正确抉择!佛法不是要人不分别外尘、不是要人变老牛、更不是要人越学越愚痴。佛法智慧要靠三大阿僧止劫的闻思修!
...查看更多无分别智:又作无分别心。指舍离主观、客观之相,而达平等之真实智慧。即菩萨於初地入见道时,缘一切法之真如,断离能取与所取之差别,境智冥合,平等而无分别之智。亦即远离名想概念等虚妄分别之世俗认识,唯对真如之认识能如实而无分别。此智属于出世间智与无漏智,为佛智之相应心品。
远离主观、客观的相对分别而直观空理的智慧。这种智慧是超越心识的相对分别而显,它的作用是直契绝对的真理。此又称为无分别心,这是佛教中认识真如的智慧,因为真如离一切相而不可分别,认识真如的智慧必须与真如之体相应,《摄大乘论释》十二曰:“若智与所取不异平等起,是名无分别智。”是故无分别智,即证得能、所二取皆空,而正体会真如之智。真如离一切相,不可分别,故以分别之心,不能称其体性。无分别智离一切情念分别,故冥符于真如。 法性上平等、法法道同,叫无分别智。
很多人不了解,以为无分别是不起念、不分别,不是这个意思。因为佛教不但说“空”,也说“有”。空为“真空”,有为“妙有”,“真空妙有”才是大乘佛学的全貌。真空妙有,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智慧的统一体。无分别是讲平等的意思,法性上法法平等,是无分别、没有差别的意思,这个叫无分别智。这里有的人误解了无分别的意思,以为我们不要起心动念,看到什么都不起心动念,那叫无分别。注意:那个不叫无分别,那个叫木头石头!
妙观察智指的是,你的心时时保持警觉,没有一丝一毫的散漫与昏沉,对眼前的一切,都具有清醒而敏锐的觉知;所以要注意,念念般若相应,念念自然就跟法相应,跟法相应就知道法法都是性空、同一体性。万有无不是缘起的,既是缘起的,所以无不是性空的。知性空所以破执,观缘起,所以对万有的生起因缘,了了分明。何因加何缘产生何果,这是一定的。万事万物都依因缘而决定,所以智慧都由于明了各种因缘果的法则而获得,许多迷惑,都是由于明见事物的生灭因缘而解除,此即妙观察智。
总之,佛菩萨依于缘起而悟性空,依于性空而成就实相般若,培养成一种超然自大、光明的心态。以此心态为基础,进一步深入缘起的底蕴,了解各种生灭现象,善巧分别,而成就方便般若,即方便善巧度众生的智慧。近代佛教界流行一名言:“以出世的胸怀,做入世的事业。”这是空性与缘起妙用的最好说明。
...查看更多无分别智指舍离主观、客观之相,而达平等之真实智慧。即菩萨於初地入见道时,缘一切法之真如,断离能取与所取之差别,境智冥合,平等而无分别之智。亦即远离名想概念等虚妄分别之世俗认识,唯对真如之认识能如实而无分别。此智属于出世间智与无漏智,为佛智之相应心品。